2014年11月2日星期日

网瘾背后的沉默杀手叫~爱的匮乏!







所有的顽固的坏习惯背后,都是爱的匮乏。
坏习惯究竟是如何形成的?

家长经常担心孩子沉溺网游,觉得今天不管他,
将来他就会沉溺其中一事无成。

面对上网成瘾的孩子是
最近所接触的一位单亲妈咪最揪心的事了。

在面对忙碌又残酷的现实生活之外,
现在还得面对成天吊在网上的孩子,

看着她紧锁的眉心,今天特别整理了这篇文章与她分享。

故事的开始是这样的。。。。。。

“小鱼曾经在小学2年级时疯狂爱上电子游戏,现在看来小鱼的父母真是奇葩,妈妈从来不制止,爸爸甚至主动拉小鱼比赛。这样沉溺了1年,成绩从班里第1名往后掉,父母居然也不担心,还是兴致盎然地陪他玩,后来全家人都玩够了,小鱼也充分体验过打游戏的快乐,感到很满足。从中学到大学,对同学们痴迷的网游都不感冒,偶尔玩之,拿得起放得下。”

其实,所有顽固的坏习惯背后,都是匮乏爱的痛苦


那些真正长期沉溺游戏,影响到正常工作生活的人,
一定在现实中匮乏在人际交往中感受到自在和快乐的能力。
而游戏,却能带来掌控感和虚拟的社交。
真实的世界其实远比虚拟世界有趣,
但为什么我们不敢进入真实世界呢?

作为孩子,妈妈就是整个世界,如果妈妈能“看到”孩子,
孩子就能拥抱整个世界,
长大后敢于体验真实的生活。
若孩子严重匮乏爱和关注,
在现实世界中也会不断重复体验到挫折,
越来越退缩,最后缩进安全的网络世界。
所以网瘾背后最深处的声音是~

“我渴望被妈妈看到,但是我太绝望了。”



“我渴望被妈妈看到,但是我太绝望了。”

很多时候,在教育孩子的过程里,
父母经常会担心自己的坏习惯会让孩子学去。
比如父亲酗酒,夫妻感情又很差,妈妈忍不住教育儿子,
你爸爸是个混蛋,你千万不能学他。
儿子小时候会很乖,烟酒不沾,
结婚后,却突然开始酗酒,甚至打老婆,这样的例子很多。
因为每个孩子都天生地渴望在情感上接受父母,
若意识上不被允许,潜意识就会补偿,
而潜意识是支配行为的,
所以变成了行为上认同父亲。

奥巴马的父亲,真可以说是“混蛋”,抛妻弃子,
奥巴马妈妈靠救济金独自养活儿子,
但妈妈没对儿子说,你爸不是个东西,
抛弃我,你绝对不能爱他。
相反,妈妈一直讲给儿子,你的爸爸是非洲的王子,
歌唱得特别好,非常有才华等等。
妈妈鼓励儿子认同爸爸,
奥巴马果然成了很有男人味的“国王”,
家庭稳定,没有抛妻弃子。

父母无须完美,也不可能完美
每个父母都有自己的“坏习惯”,
我们之所以会成为今天的样子,都有自己的原因,
只要我们愿意为此负责,这并不影响彼此尊重和相爱。
如果酗酒的爸爸对孩子比较爱,
妈妈也鼓励孩子接纳这样的爸爸,
孩子会获得这种感觉:
缺点再大的人也会爱我,也值得我的尊重。
孩子将获得广阔而灵活的人际关系

行为有缺陷,看法有不同,没关系,关键是,
给孩子这种观念--

“无论如何,爱都存在。”





若有充足的爱与喜悦感的流动,
那孩子的好习惯会自然呈现,也无须训练。
真正美好的品格,是得到充足的爱和允许之后,
灵魂最自然的选择。

比如独立,每个生命带着自己的使命而来,
妈妈对孩子经常积极回应,尽力满足,
孩子可以全然的依恋妈妈,长大后自然信心满满,
昂首挺胸地去探索世界,完成他灵魂的使命。
你若硬要帮忙,孩子还嫌你阻碍自己呢!

相反,从小训练孩子独立,不可以依赖父母,
孩子可能一辈子卡在无助和不安当中,
总在寻找依恋满足,没有能量去自我实现。

再说宽容,孩子都有“攻击性”,
那是自然求生的一种本能,但在大人的观念看来是无理取闹,
如果妈妈能包容孩子的攻击,
孩子就感受到,攻击是可以的,展现攻击性的我也值得爱
那孩子长大后自然对别人宽容友善,
同时会充满力量捍卫自己
(要理解这一点,我们就必须接受达文西的弱肉强食观点。)

再说说“合理要求”,若孩子常常被及时满足,
心中对“得到”很有确定感,不会因为得不到的恐惧,
歇斯底里的要求立刻兑现。
那么孩子越长大,就越能安然的等待合适的时机,
提出合理要求。

当然,这一切的一切,底线都必须建立在
自由喜悦的基础上。

而分寸的拿捏与精髓就在父母的“用心”了。


* 在此感恩社会企业家拿督杜纹辉在面书上的文字分享,让我可以借用相关文字,加上自己的感受与体验编写成这篇博文。喜悦连接、共创价值。欢迎分享。

没有评论:

真心想以自己的天赋创造个人奇迹的,欢迎在面书加我: